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潘行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关于这些抽象作品

2020-09-08 11:30:08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潘行健 
A-A+

(一)起因

印了几十年版画,竟然有一天,发现清洗印台时,用滚筒和刮刀把油墨滚抹在纸上留下的印痕,那随意而成的图像,有些十分好看,不仅有造型、有节奏、有韵味,而且还能以其独特的效果引发某些意味的联想。我被吸引着对某些印痕顺势而为进行再加工,结果就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各不相同的画面。

这就是这批抽象作品简单而真实的成因。

渐渐地,我觉得滚筒更有力度,更厚实硬朗。当我试着变换滚筒的大小、滚动的方向、速度、轻重及落纸的角度时,图像也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我又试着直接把滚筒当“画笔”,按一种特定的意向作图像构造:可凝重厚实,也可轻快跳动,还可清新灵动……就像一次从构思开始到作品完成的创作过程。但由于少了当初把随意所得的油墨印痕作加工的基础,还多了特定意向的限定,自然增加了图像完成的难度。

用笔作画的长期积累,已把“意”和“笔”的关系变成一体同步推进,甚至纸上的最初下笔与画面的最后效果都能同时在心中出现。而用滚筒成像却十分陌生,面对画纸,拿起滚筒却难以“按意”落下,就是落下了,如何逐渐接近对画面立意的预期,同样心中无数。有时,滚着滚着就滚不下去,只好放下,隔了一段时间(甚至是几天、十几天),才找到些感觉,或继续或重来,有时甚至会反复好多次,出现废品是常事。

这时,我多少体会到抽象造型的难度。

《2020 No.8》《2020 No.9》《2020 No.12》都是靠后期的作品。从滚筒落纸到最后完成时隔都较长,中间颇多推敲乃至失误。当最后靠着意念的引领终于成为较有特点且自己比较喜欢的几张作品时,“难度”反倒成了自己继续坚持这种新图式语言探索的驱动。

(二)溯源

搞了几十年写实,如今竟搞起抽象来,有点始料不及。

我试着找找这一变化的缘由,看看从此前的版画作品中能否梳理出这一变化的某些脉络。

——最靠近这批抽象作品创作时间的是《立交》系列后期交错进行的《飞离》《状态》等几张独幅版画,作品图像背景都是用滚筒在平版(不刻任何物象的木版)上自由滾动而成(由此失去印痕的可重复性),具有了以后抽象作品的某种视觉特点。也可以说,采用滚筒造型为抽象图像打下了主要的技法基础。

——《立交》系列经过最初几张比较写实的图像后,作品已渐渐有了意象化乃至抽象化的倾向,当中《立交、映像》《立交、变奏》《立交、组合》等已基本属抽象造型。

——把时间继续往前推移。八十年代《一代人的希冀》《水乡的记忆》等作品,虽不是抽象图像,但已不是写实造型而带有明显的意象性。“去具象”实际上开启了我对形式的新追求,逐渐成了以后抽象造型的思维基础。

——再一直追溯到学习版画之初。从第一张《狂风的记忆》(1959)到《祥和》《骤雨》,再到《队列》(1962)等作品,都不难看出对版画不同表现语言的尝试,基本点是如何从熟悉的写实语言向版画(黑白木刻)语言的转换,这是那个年代进入版画系学习的许多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在这样一种实际上是寻找“非写实”语言的实践中,“形式语言意识”虽然朦胧却又确实地已经开始在自己的艺术思维中出现。这种意识,直接导致了从开始的“非写实”向后来“去具象”的自然演化。

于是,我看到了,在几十年的版画创作中,与“写实主义”主线并行的,还有一条从“写实系统”分离出来的把“形式”作为独立因素去认知和追求的副线。随着艺术实践的积淀与艺术理解的加深,这条副线也在不断加强,最终助推了这批抽象作品的产生。

这或许是一个事实:当年我们在十分严格规范的写实主义体系进行艺术训练时,并没有把“形式美感”” “形式功能”等属于形式范畴的东西排除在视野之外,无论“教”与“学”,都是如此。

(三)感悟

这批抽象作品,从形式语言看,于我过去的作品而言,无疑是全新的。把比较能成立的二十来张作品摆在一起看,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然而,从创作体验来说,这批作品让我得到的精神体验与满足,与此前几十年的创作感受都是一样的。

从开始带有某种偶然性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必然性,一切顺其自然,没有目的意图,没有是非得失,只是顺着自己的视觉美感和内心感受走……在这样一个感性得以充分释放的过程中,我终于逐渐意识到:作品图像的稳实、压抑、沉重、轻快、舒畅、跃动、清新等基调,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直接联系着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体验与触动,传递着这些年总是让自己反复品尝的生活况味。

只要内心依然与現实世界彼此协调,这批抽象作品所反映的就依然是我对到現实生活的感受,我依然把这批作品看成是自己走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继续,所不同的只是表現语言从过去的具象变成了抽象。

2020盛夏于广州美院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潘行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