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潘行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我的版画启蒙老师张运辉

2018-05-02 14:45:48 来源:雅昌艺术网作者:潘行健
A-A+

  1958年,广州美院版画系成立。为筹建版画系,学校派出张信让、刘其敏老师到中央美院,派出张运辉、曾继康老师到杭州美院(即现中国美院)进修学习。四位非版画专业的老师校外进修不到一年时间,回来撑起了一个新专业。

  我正好1958年附中毕业,有幸成了版画系第一届学生,我的第一节版画专业技法课就是张运辉老师上的。

  对于版画,那时我是一张白纸。初学黑白木刻,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把客观物象的丰富颜色层次提炼成黑白两个极色并把绝对的黑白色转换成相对的灰色。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教我们使用平口刀、斜口刀,在木板上刻出甚至直接刮出一种特殊的木痕。由于木板质地软硬纹理粗细的不同以及运刀时角度、力度、速度的不同,刻出或刮出的种种木痕就可以印出层次变化不同的灰调子。这种技法由于它的可变性、偶然性而带有很强的表现性,张老师强调这就是木刻的一种“木味”。而同时,这种种木痕可以拓印出的深浅不同的灰调子,又正好是黑白两色中间的衔接与过渡,这点理所当然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第一张黑白木刻作业《瓶花》就运用了这种技法,画面颇有层次感,也让我们初次感受到黑白语言中以“绝对”表现“相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天地。记得在附中时曾见到过张老师的木刻作品,似乎并没有这种技法,相信这是直接得益于在杭州美院的进修。

  几乎与给我们上黑白木刻课的同时(版一上学期全校下乡参加运动,59年寒假后才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张老师接连创作了《客家山村》《瓜棚》两张黑白木刻,以新颖独特、个性鲜明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两张作品都是线造型,却并非传统的用单刀刻出的白描式线条,而是通过纵线横刻、长线短刻的技法使线条带有粗拙古朴、见刀留痕的刀木味、金石味,再配以恰到好处的大小黑块,画面节奏明快,意境清新,营造出山村田野的煦和暖意,一时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并最终成为张老师木版创作中颇有经典意味的代表作品,在五、六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创作中留有一席之位,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

  从到杭州美院进修到《客家山村》《瓜棚》的问世,不到两年时间。在参与创建新系、建设新专业、任教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张老师在木刻创作上能取得如此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不到而立之年的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勇气和创新意识,对版画的执著追求以及对刀与板在审美上的独特感悟。这直接给我们一种启示:黑白木刻艺术绝非原来由于接触不多知之甚少所形成的比较单一狭窄的面貌,在实践之初就有效地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这与具体知识、技法的直接传授一样,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启蒙。

  这种启蒙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够使受启蒙者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而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去开拓的新天地。

  于是,当赵瑞椿老师从中央美院毕业给广州美院版画系带来一套比较正规比较系统的学院版画专业训练模式时,我们并不太难地顺势而上,很快进入一种新的学习状态和质量提升。如果说,版画建系之初的木版专业教学有如接力跑,因赵老师的到来跑出了一个新速度,那么,跑第一棒的张运辉老师无疑是一个功不可没的起跑者。

  之后,随着版画系专业架构的调整变化,张运辉老师很快就把时间和精力转到石版画的教学与创作上,以石版艺术继续为版画系作出自己新的贡献——他是广美版画系石版教研组首任组长,石版工作室创始人,首届石版班专业负责老师。八十年代,当版画系进入木、石、铜、丝四大版种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时,作为建系四大元老之一的张运辉老师依然是系里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带头人,直到退休前把首届石版班带到了毕业的四年级。

  如果要对作为版画家的张运辉老师的版画创作与教学生涯作一全面论述与评价,石版也许是最主要的内容,就说木版,也应论及他木版创作与教学的基本思想与理念并关注到他更多的木刻作品。本文只是临近版画系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想起自己最初学习版画的种种情景,时隔半个多世纪,却仿佛仍在眼前,逐提笔写下此简单回望,对当年引领我走上版画之路的启蒙老师张运辉表示深深的感恩。

潘行健  2018夏写于广州美院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潘行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