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潘行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文章】也从素描规范的界定谈起

2014-02-13 18:17:4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潘行健
A-A+

(一)

  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美术领域,从社会美术创作——高等美术教育——造型基础教育这三个层面来看、变化的程度大体是从前者向后者逐层减少,也就是说造型基础教育较为稳定,对于这种现象,特别是造型基础教育的状况,该如何判断,这是关系到美术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冯原同志《从素描的规范谈起》一文,从宏观的角度,选取造型基础教育的规范人手,  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个方面的回答,应该说是有见识和有价值的。文中对“造型原理”规范的两个界定,为素描教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现仅就《从素描的规范谈起》一文读后所引起对素描教学现状的某些思考,作一发言:当中难免与冯原文章的观点有相左之处,愿共同切磋并请教于大家。

  为了论述方便,有必要把冯原对“造型原理”的两个界定概述如下:第一,“素描包涵了既是一种艺术样式又是一种造型方式的双重性质。这等于说,素描艺术不等同于素描造型方式”,而造型原理是由“特定的观察方法和再现方法所建构的。”这就把作为“造型原理的素描”与“素描艺术”明确加以区分。第二,作为造型原理的素描是“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所应遵循的造型模式”,“造型原理的规范性必须与相应的艺术精神保持协调的、互相契合的关系”,“离开了一定的艺术目标,  造型原理也无所谓对或错了。”这就把造型原理与艺术精神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

  (双引号内的文字均引自冯原文章,下同)

  我以为,这两个界定是一种对本质规范的把握。可以作方我们探讨素描问题的基础。  本文就以此为起点,  对素描规范的基础性及由此产生的稳定性、可变性等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二)

  素描与油画、板画、中国画、雕塑等一样是一种艺术样式。就艺术样式的特性来说,彼此有相同的规范:比如。可以就其功能、观念、个性、风格、手法等衡量和评价。(冯原以“单色画”来界定素描艺术是就具体的表现工具而言。正如油画艺术是用油画工具所作的绘画一样)但如果把素描与油画、版画、国画等其它艺术样式相比较,就会发现,素描这一艺术样式又有着其它样式所没有的特性——它同时又是一种造型基础。也许是由于“形式与工具上的简便”。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素描逐渐容纳了”一整套造型的规律与法规,明确的造型规范,系统的科学造型原理’等内容,而被其它艺术样式共同作为自身的基础训练手段.至今仍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受到各个专业的一致重视。可以说,除素描外,  还没有一个艺术样式可以具有如此普遍意义的基础功能。

  可见,冯原所作的第一个界定其实包含了两个内容:  一是素描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和任务,必须明确加以区别。  二是这两种性质和任务是处于不同的层次。代表造型原理的素描处于基础的层次,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担负一般艺术样式—— 包括素描艺术一所担负的高层次任务。

  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课程。包括造型基础在内,理所当然应以艺术表现与审美创造为根本任务,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不同课程之间教学要求的不同侧重和分工。大体地说,处于基础层次的课程,担负着掌握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任务;以毕业创作为集中体现的专业创作课程,担负着高层次的艺术观念与语言的创造任务,所有专业课只有基于这种既总体联系又具体区分的关系,才能确立一种合理的建构,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只强调所有课程的普遍性,不重视它们之间的特殊性,看上去似乎着眼点很高、很本质,实际做起来会流于空泛,导致教与学都落不到实处。而这样,对于基础教学尤其重要和显得复杂。

  由于素描具有双重性质,  在学习造型原理的时候, 实际上不可能不包含了对素描艺术的研究。两者虽是不同层次,但又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就艺术的特性而言,所谓明确的界定一般也只是在认识上的总体把握,在实践中却往往难以准确区分,如果在素描造型原理的学习中不能蕴含着进入素描艺术创作的因素,那么这种造型原理教育本身的正确性就值得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的作业偏向或基本作为素描艺术去探索,  应该看成是教学正常发展自的结果。  但,如果在教学中,把观念,风格、个性等因素作为基本要求,有意无意提到素描艺术创作才应有的高度,又会使学生要么偏离基本要求,  要么似乎兼顾了两个层次的要求,但结果往往都不能完成好, 到头来仍然是使学生在造型基础方面蒙受损失,如何把素描双重性质在教育层次上的区分与艺术本质上的联系统一到素描教学过程中,是把握它的基础性的首要问题。

  当然,仅就素描教学的基础性而言, 它也已经包含了“造型’与“审美”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素描课打好审美基础的意识是不强的,甚至可以说很不明确。造成这种不足,除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外,是否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在所有基础课中,素描具有最丰富而复杂的造型基础内涵,有整套对造形艺术来说至关重要,不仅经过历史积累,而且还在不断充实的内容需要学习。素描课时之多, 教学任务之重是内行人共知的。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不得不把相当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那些诸如比例、透视,形体、明暗等等造型规范的掌握上,其中某些相对独立的客观属性。还需要专门去作单独的分析和研究:这样一个过程非常容易因为对表象共性因素和客观规律的偏重而忽视了处于比较深层的审美因素,导致“造型”与“审美”的分离。

  素描作为“基础”的概念早已存在,要把这概念的内涵准确地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尚须在实践上。理论上下功夫。当前学生入学基础差、课程时间短的现实情况,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更需我们重视。

(三)

  冯原在分析,第二个界定时,提出这样一个看法:目前我国的素描教学“代表了达到写实主义艺术目标所应遵循的观察与再现的方法”、 写实主义“它不是某个艺术流派或艺术观念的代名词”,  而是西方近代史中“作为对贯穿于这段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的一个概括”。这就为对素描教学的探讨确立了一个前提。

  然后,当冯原论述到造型原理如何与艺术精神相一致时,  又提出一个更为具体的观点:“从教育的性质看:“如果艺术大师的创新并不能纳入教育的内容中来,那这个教育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里”“毕加索后期的艺术创作基于什么样的造型原理,摩尔的现代雕塑探寻了何种观察与再现方式,素描系统都容纳不了。”当然,冯原指出:“这并不是素描系统本身的过错……,它的功能就是如此”。

  这种分析也是有道理的,但它并未完结。应该引出的推断是毕加索后期的艺术创作所基于的造型原理与牵手现代雕塑所探循的观察与再现方式是一种体现了当代艺术精神的新的基础模式。然而,这种新的基础模式又是否容纳得了传统的写实主义艺术精神呢;显然,也是不能的。以传统的写实主义为艺术目标,  这种新的基础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当然,这同样不是一种过错,因为“它的功能就是如此”。

  事情也许就是这样:世界上没有一种能包容所有艺术精神的造型原理及其教育模式,  不存在一种没有局限性的教育。任何一种教育都只能以一个模式提出成才的规范。”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恐怕不是某种教育所能作到的”。

  艺术精神的多元,应是共存的各方在一定的政治、 经济条件制约下,共同为实现艺术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总体任务而承担一个部分的责任,彼此不能代替,没有谁主导谁,  各种艺术精神都按自己的既定理想走到极致,从而使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改革开放的时代使我们看到了这个方向并开始朝这个方向迈步,  但前面还得走一段很长的历程。

  现在问题应该是:  在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历程中,该如何去把握社会的艺术精神,  美术教育特别是造型基础教育一又是如何与其谐调,  契合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然而却是把握第二个界定的关键。

  首先必须承认:由于文化大背景的制约,这个历程中还必须以一种盛于我国民族、  社会与历史传统之上的艺术精神作主导,这也就是前面说到,并为冯原文中反复论述过的写实主义艺术精神。这一客观事实,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种艺术精神对世界曾经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后仍将起着独特的作用。可以相信,无论艺术如何发展,社会艺术精神如何变化,写实主义艺术精神永远都不会被取代。与此同时,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整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也在不断变化,单一的艺术模式终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近几年,现代艺术在我国异乎寻常的发展,  虽然出于社会文化原因有过于浮躁过于浅薄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体现了某种历史的必然。如今中国画坛的空前活跃,离不开艺术单向发展状态的结束,:离不开各种艺术精神在中国寻找自己土壤的开始。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方面是传统的艺术精神作主导,一方面是当代艺术精神的兴起。其结果能否这样设想:前者的主导作用逐渐下降,最终与不断上升的各种艺术精神均势而并存,这种现状和趋势,  也许就是对当前社会艺术精神的总体把握。

  社会艺术精神对造型原理的制约作用只是它对整个美术领域制约的一部分。一般来说,  艺术精神的前卫性是首先通过社会上一批美术作品来表现。

  因为这种美术作品只要求“社会的规范,(如我们的 “二为”)包容性最大,而社会美术教育则在“社会”规范外,;再加一个“教育”的规范。及至美术基础教育,则还要再加上“基础”的规范。规范的增多必然意味着稳定性的加强。因此,如果说整个美术领域的各个层面都要与社会艺术精神保持一种互相谐调,契合的关系,那么,基础教育则主要是从传统方面显示这种关系,相反,对于前卫艺术精神的反映则相对间接而迟缓。在造型观上有革新意义的包豪斯教育构想与实践,比现代艺术的出现要晚几十年。造型基础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是我们认识它与艺精神的关系时不能不考虑的。

  基于此,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造型基础教育可以是在现行的教育摸式的基础上、揉合进必要的现代观念和语言,其大体仍将是:

  (1)继续以研究人,  描绘人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2)研究客观物象造型规律和视觉效果的写生练习与研究视觉经验抽象构成规律的设计练习相结;

  (3)三维空间造型、二维平面造型与多维造型相结合;

  (4)再现性练习与表现性练习相结合;

  (5)多种绘画工具、质材,多种造型技法、手段相结合。

  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余地较大的发展状态,各种结合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学系、不同学科、不同班级,不同课程以至不同作业中部可以而且应该有主次,轻重,多少的不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必要的调整。重要的是从总体上把握着造型原理教育的基本思想积极实践社会主导精神, 主动迎时代新的变化。  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写实能力,而且有比较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比较活跃的创造能力。  可以这样设想,  发展的结果是高等美术院校实行画室制。  各个画室以不同的艺术信念和艺术理想为目的,  建立整套包括造型基础在内的高低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这时,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造型原理及其教育模式,但它作为基础层次的性质仍然不变。由于基础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可能在这之前需要有一个先在高年级实行画室制的过渡,低年级的学习仍将是基本统一的基础教育,让高年级在实践各种不同的艺术精神上先走一步。

  造型原理教育的稳定性是由它的基础性质所决定的,也许,正是这种稳定性,  才保证了它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我们要承认它的稳定性,并通过稳定性更好理解素描教学的规范。

(四)

  写实主义艺术和由它产生的造型原理及其教育模式,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今天无疑已达到相当高度。当各种艺术精神与造型观念相继兴起之时,  对传统造型教育模式的现状和前景,有不同看法,是自然的事。

  传统的艺术精神出现至今的历史,是其自身不断充实,完善的历史。艺术规范所具有的审美属性, 落实到写实主义的大框架中,要求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统一的状态容纳了双方无数的交汇点,余地空间极其广阔。就在这个伸缩性很大的范围里,展现出它过去发展的轨迹,预示着它的未来发展的可能。

  写实主义艺术的造型原理及其教育模式,虽然在有其基本特征,但确实不能一概而论,几百年间,无论从纵的、横的两个方面看,都存在着各种如同冯原同志所指出的对素描造型原理的“不同角度的诠释和修正”。这是在一个大框架内对各种基本因素和基本关系作自我调节和改善所形成的变化,这是一种发展。只有这个模式仍然存在,发展也就不会中止。

  如果把讨沦的范围集中些,拿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情况来看,处于比较隐定状态的美术基础教育也逐步发生着与社会艺术精神相应的变化。对这一状态,我们不能简单而言,  它一方面保存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仍未超出写实主义的大框框,同时,又揉合了原来有关规范以外的不少观念与语言。这无疑也是一种发展。其趋向及结果如何,现在只能作大致估计。  目前变化正刚刚开始。  还有很大的余地可以开拓,但将会比现在更完美,更成熟。

  传统艺术的审美规范,不仅从内部促成其发展变化,也从外部确立了它与其它艺术精神的联系。就审美方面的基础因素来说,比如节奏、韵律、方度、对比、均衡,和谐,整体……,  比如点、线、面的关系,结构的组成……等等,对于不同的造型原理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既承认造型原理受艺术精神制约所形成的规范性,又要承认它在美方面的包容性。  接受任何一种造型原理教育的人,可以通过自身实践中的审美渠道去体味、欣赏、至直接进行基于另一种造型原理的艺术创造,从而超越所受教育规范的局限进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研究类似马蒂斯、亨利.摩尔,毕加索这些大师如何从传统模式过渡到现代艺术时,  自然应肯定他们的革新精神和扬弃力,但难道能排除他们对传统模式中审美内容的继承?我们既要承认造型原理对艺术精神的依附性。又要承认它作为手段的独立。当各种艺术精神在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过程相互交融与渗透时,造型原理的手段属性更为加强与艺术精神的关系会变得比较微妙。某种造型原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另一种艺术精神服务, 某种艺术精神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用另一种造型原理来表达。

  审美是一种运动和发展,是一种延续和继承造型原理的审美属性不可能静止不前。只要看看各种造型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并不同于各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  就不会简单地把素描系统比作语言系统一样的静态系统:事实证明,传统造型原理至今仍有一种不可替代,不可停止的生命力。这样的结论也许比较客观—— 没有一种艺术会过时,没有一种造型原理会“走向终结”。

(五)

  是的,在当代的意义上,素描造型原理与素描基础教育的前景如何,  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它蕴含着艺术发展内在的必然要求而又有相当的难度,这难度不仅因为它“涉及到艺术发展的方向,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艺术的现状与审美习惯等因素”,还来自它所要求的很强的实践性。

  如果说,艺术实践离不开量的积累,那么对基础教育来说,实践量甚至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要是把艺术高层次的创造比作金字塔的尖顶。基础训练的量就是那宽阔巨大的塔底基座。正是经过几百年无比大量的实践,素描才包含了如此丰富深厚的内容,形成如今比较完整的系统。这种,实践的基础与结果,自然给它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难度。今天要在素描基础教育某个方面有所发现和突破,都不能不付出艰巨的劳动。而当商品经济的冲击不仅对艺术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已直接动摇着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品格,并不同程度地动摇着人们投身艺术初衷时,素描实践就吏为艰辛,或许,这也是近年来素描教学停步不前甚至有所后退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我院举行首届素描大展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展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作品的直接价值应首先得到肯定,它展示出一批有志者的可贵劳动和实践精神。当中不少作者是各个年级的学生,尽管基础,水平不尽相同,都表达了振兴我院素描的一份志气和决心。这在今天是特别叫人欣慰的。

  也许,愈富挑战性,愈能造就成功者。谁能埋头进去,坚持实践,甘于牺牲。 不怕失败,谁就能走出一条路子来。素描造型原理与素描基础教育的前景,无沦如何是靠着他们去探索,去实现的。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潘行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